文物庫房的面積大小不一,如國家博物館新建的地下文物庫房有13000平方米,而明十三陵的地上庫房則只有350平方米。一般來說,公認的標準是約120平方米為一間,形狀最好為長方形。
文物溫濕度規范 (略)
二、探索適合于文物庫房的潔凈技術。有鑒于上文提到的文物庫房潔凈室的諸多特點,我們可以發現文物庫房潔凈室實際上構成了一類自成一家的潔凈室風淋門。不過由于文物庫房潔凈室還沒有起步,這方面還沒有任何可以參考的成文規定。這就亟待文物保護部門聯合建筑環境方面的學者根據文物庫房的特點共同探索出文物庫房潔凈室的標準,開發出適合于文物庫房的潔凈技術。
我國擁有數量眾多的文物,其中涵蓋了書畫、器皿、絲織品等各個種類。為了保護并研究這些前人留下的寶貴財富,文物庫房的內部環境必須受到嚴格的控制。
文物庫房對環境的需求以及潔凈技術的引入
文物庫房的環境控制作為文物保護工作的重點一直是文物工作者關注的重點。除了受到廣泛關注的溫濕度等參數之外,文物庫房的潔凈度也是一個應該重點考慮的問題。本文擬從潔凈室設計的角度分析潔凈技術在文物庫房中的設計、應用以及發展前景,初步探討適于文物庫房的潔凈室設計方案以及相應技術。
文物庫房的產塵特點是一些文物在儲藏過程中也會產生灰塵,不過由于過去潔凈技術與文物保護工作沒有廣泛的合作,故在這方面沒有進行試驗也沒有可供參考的數據或公式。
潔凈室潔凈度設計要考慮以下幾個因素:室外狀態點,發塵量、送風方式和風量計算,室內含塵濃度校核,新排風量,過濾器的選型風淋 ,含塵量的計算。
除此之外,文物庫房在其他方面還有要求。
一、擴大潔凈技術的宣傳力度。通過閱讀相關資料以及采訪文物工作者,我發現在大多數文物工作者中,對文物庫房的關注點還是在于溫濕度控制。而對積灰對于文物的危害,以及文物庫房的產塵、除塵等等問題還停留在原則階段。很多人在文章中都提出要對庫房進行除塵,但對于具體的除塵、潔凈手段卻不甚了解,基本只有類似“文物庫房一定要做好除塵”這類原則性的話。少數提出了具體除塵手段的文章,其除塵方式也不夠先進高效。只有潔凈技術工作者等建筑環境方面的人才多關注文物保護工作、多向社會各方面宣傳潔凈技術的概念,才能將潔凈技術更廣泛地應用到諸如文物保護這樣的領域中來。
過去的文物庫房對于空氣潔凈的處理方法大多是利用高度將污染物控制在2米以下,不過通過潔凈技術課程的介紹我們了解到風淋室 ,這其實不能真正達到預期目的。隨著各行業、技術逐漸參與到文物保護工作之中,相信文物庫房應用潔凈室技術也會逐步出現。
從計算方法上來說,文物庫房潔凈室可以仿照其他潔凈室設計,一般采用非單向流潔凈室以及相應的計算公式。除此之外,應該逐步探索對應于文物庫房的參數。常見的如下:對應于文物庫房的產塵,如紙張類文物以及壁畫、油畫等的風化的產塵以及有機物文物分解的產塵等,應該進行實測以擬定其參數;文物庫房工作人員在研究文物時的產塵量應該予以測定;文物庫房由于其使用的照明燈具、窗、門、柜架等相關設施都是特定的,凡是與之相關的如照明冷負荷、輻射冷熱負荷等參數都應單獨給出;除了文物儲藏區,文物庫房還有其他相關區域,其潔凈參數也應單獨給定。此外還有很多參數是文物庫房潔凈室獨有的,只有掌握了這些參數才能應用潔凈室計算公式給出文物庫房潔凈室的設計風淋門。
但實際上,由于文物庫房藏品一般不會局限于某一種文物類型,因此需要考慮到不同文物對溫濕度條件的特殊要求。有關專家根據文物的材質對于幾種常見文物的溫濕度要求提出了具體的推薦空氣參數。如木漆器,一般應控制相對濕度在50%~65%;紙張類文物則應控制溫度在16℃~18℃,相對濕度50%~55%;織繡類文物則要求相對濕度為45%~65%,波動在2%~5%以內;而金屬類文物則要求相對濕度在45%~50%。
風系統示意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