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里賣元宵”,又到元宵佳節時,各種品牌、口味各異的湯圓成為超市、糕點店的主推商品,而傳統元宵卻鮮見蹤影。如今,淡出市場20余年的傳統元宵重返濟南。昨天,記者來到率先在山東省內恢復失傳20多年的傳統元宵生產的益康食品車間,一睹團團圓圓的元宵是怎么“煉成的”。
穿上已消毒的工作服,戴上帽子、口罩、鞋套,到QS風淋室吹風去灰塵……經過層層“關口”,昨天上午9:00,記者進入“戒備森嚴”的元宵生產車間。工作人員孟慶林說,和湯圓不同,元宵的加工工藝相對復雜,湯圓是“包”成的,元宵是“滾”成的。孟師傅將頭一天晚上準備好的餡浸水后,倒入裝有濕糯米粉的滾圓機,當元宵第一次裹衣達到標準后,撈出來浸水,然后進行第二次裹粉。整個上午,他不停地用大笊籬將元宵從滾圓機里撈進撈出。記者試著撈元宵,一會兒工夫胳膊已覺酸痛。一個元宵至少要經過5遍滾圓、裹粉才能成型,以保證筋道有嚼頭,滾好小小一個元宵需半小時,而這只是元宵加工中的一小步。
制作糯米粉、調制餡料……在進入元宵生產車間前,還有近10道工藝。下午1:30,記者來到泡米車間,兩個大水池中泡著粒粒飽滿的糯米。工作人員介紹,買來糯米后先要過篩,以除去雜物,然后用清水泡48小時,清水隨時更換。糯米泡好后需要瀝干,然后進入研磨機磨成粉,由于是濕粉,所以粉較粗,需過篩達到80目才能進入滾圓機。餡心制作也頗有講究。前一天晚上將黑芝麻、花生等研磨成粉,然后放進熬制好的糖漿里,經過和面機攪拌均勻。這時就要把餡心放在案子上攤成圓餅,再用刀切成塊狀,每塊約8克,全部手工完成。糯米粉和餡心都制好后,才能進入生產車間滾元宵。
本文章地址: www.iiak.cn
資料整理青島圣潔凈化風淋門